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大事》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大事》观后感1这个周末的天公一直淅淅沥沥诉说着自己的心情,比毛毛雨略大些的雨点断断续续不停,给前两天燥热的天气带来些许清凉,虽然难免有些出行的不便,却让整个世界变得清新了起来。闲来无事,便约许久不见的朋友去看了一场最近评分很高的电影——《人生大事》。
碍于我素来就有假使提前看了过多某部电影或电视剧剧透或者剧情介绍,再看就味同嚼蜡的怪癖,便连电影简介都没有点开就进了影院。群众的眼睛果然是锃光瓦亮的,它的确没有让我失望。今天的场次本来是晚上七点的,但到了时间大屏幕还是白白的一片,一度让我以为工作人员忘了开机,直到七点零二的时候才开始进入新电影广告宣传阶段,三分钟的广告过后正式切入正题。第一幕是一个扎着两个小犄角宛如“小哪吒”一般的三四岁小女孩(小文)和一位婆婆躺在床上睡觉,婆婆的电话响了,小女孩醒了,她一遍遍喊“外婆”,拉外婆,外婆都没有回应。我们知道,外婆已经去世了。但是小女孩显然不知道去世是什么,她看着协助料理后事的“上天堂”门店工作人员(其中包括男主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和他的搭档小胖)要把外婆抬走,拿着“红缨枪”就对莫三妹下手了。可是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小哪吒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家把外婆装进一个写着“奠”字的大盒子里抬走了,而比她大几岁的表哥告诉她外婆死了,要被装进盒子里送去殡仪馆火化,她再也见不到外婆了。小女孩便追着灵 ……此处隐藏4513个字……盾点。老人去世,是大事,去北京考试争取机会,同样也是大事。对矛盾的集中点,也就是小文的舅舅身上。是留在家里陪母亲的遗体,还是去北京陪孩子考试。当然最后选择的是陪孩子考试。这仿佛表现了在我们心里,对下一代的感情总要比对上一代更厚。
啰里啰嗦写了很多,仿佛想用分析的刀将这部电影解剖开来一样。但是我想,电影是应该用心去看的,去感受情感的共鸣。这种分析只是一种看后的思考罢了。在影院时,我也投入到了人物的世界中,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电影的整体叙事过程中还有两单男主接到的生意,其实都可以讨论一下。一个是家中的小孩由于心衰去世,而父母总是忙于事业,在孩子住进病房之前没有进行太多的陪伴,到最后追悔莫及。另一个是老人由于获得了拆迁款,家里一直在闹,于是乎决定自己将拆迁款花光,为自己办活人的葬礼。两者都表现出了当下的一些矛盾。还有在收养小文后,幼儿园老师觉得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说再忙也应该过来抽时间陪孩子。
前两个小故事就不展开了,表现得还是非常直白的,但是最后一个陪孩子的,我觉得还是应该展开一下。主要是自己曾经去过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幼儿园当志愿者。
我们当然承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父母们并不一定有那个能力、经历、时间来陪伴孩子。这个真的是,很复杂的一个矛盾。谁都希望能陪孩子长大,但是有的时候生活真的很残忍。就像留守儿童一般,出去打工,孩子得不到陪伴,不出去打工,孩子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不是说说就能解决的。
大概就是这样吧。电影是好电影,值得一看。所有的思考,都是由这部电影启发来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还应当去寻求共鸣,这才是对它的尊重。




